当前位置:主页 > POPs污染防治 > 科普 >

【UPOPs减排推广宣传】人类对POPs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021-05-28 16:20 编辑人:再生分会
(1)蒙昧期: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 1938年,瑞士科学家保罗缪勒发现了DDT的惊人杀虫效果,并在杀灭马铃薯甲虫上取得成功,这一事件标志着人们200来应用天然及无机药物防治农业害虫的历史就此被改写。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量生产和在农业上应用包括滴滴

 

(1)蒙昧期: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

1938年,瑞士科学家保罗·缪勒发现了DDT的惊人杀虫效果,并在杀灭马铃薯甲虫上取得成功,这一事件标志着人们200来应用天然及无机药物防治农业害虫的历史就此被改写。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量生产和在农业上应用包括滴滴涕、六六六在内的有机氯农药,从而在短期内起到了极佳的杀虫效果,粮食产量和劳动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用滴滴涕成功地消灭了传播斑疹伤寒疾病的虱子和跳蚤,挽救了大批士兵的生命。滴滴涕在农业和卫生领域的巨大成功在全球掀起了研制有机合成农药以及其他人工合成化学品的热潮。

 

(2)觉醒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多的污染事件和研究结果证实了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预言。例如在北美地区和欧洲有关有机氯农药的研究,尤其是滴滴涕及其代谢产物DDE引起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生殖损害的研究指出,这些化学物质在污染源附近以及距离几千公里之遥的地方都引起了负面效应,包括:①生殖障碍和种群下降;②功能异常和其他荷尔蒙系统异常;③性别混乱;④免疫系统障碍;⑤行为失常;⑥肿瘤和癌症等。由于其具有生物蓄积性,那些食物链中的高等捕食者受到的损害最重,而人类作为食物链中的最高等捕食者,无疑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些非常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例如1976年7月在意大利发生的二英泄漏事件,1968年在日本以及1979年在中国台湾地区发生的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等由于人类的代际间隔时间较长(20~30年时间),所以相关研究进展缓慢,有些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左右才被发现。已经发现的有毒化学品对人类的影响包括①癌症、肿瘤;②神经损害问题;③免疫系统问题;④生殖缺陷和性别混乱问题等。研究表明,女和婴儿尤其容易受到影响。

 

(3)准备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

针对越来越多的污染事件和负面研究报道,国际社会对有毒化学品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这一期间主要工作是建立信息交换和风险评价的方法。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定了《国际农药销售和使用的行为规则》,开始关注农药生产和使用给环境带来的破坏,而POPs中很多种类都属于农药。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制定了《化学品国际贸易信息交换伦敦准则》,规定了国际贸易中应对化学品信息披露。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议程》,其第19章“包括防止有毒和危险产品非法国际贩运的有毒化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号召成立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为各国有毒化学品管理及防止环境污染提供了一个政府间协商、信息交换平台,具有历史意义。《21世纪议程》提出跨组织化学品无害化管理计划(IOMC),以促进那些涉及第19章执行的国际组织间的合作。

 

1995年5月,UNEP理事会通过了关于POPs的GC18/32号决议,强调了减少或消除首批12种(类)POPs的必要性。会议提出的POPs定义为:一组具有毒性、持久性、易于在生物体内蓄积和进行长距离迁移对排放源附近或远处的环境和人体产生损害的有机化合物。

 

从此,POPs的概念正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GC18/32号决议同时邀请国际化学品安全计划处(IPCS)、IFCS以及IOMC等国际机构参与首批12种(类)POPs的危害、控制措施和机制的评估工作。

 

1996年6月,IFCS专家组会议确认,有充分证据表明需要采取国际行动,包括制定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来减少12种1类特定POPs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随后IFCS向UNEP理事会和世界卫生大会建议应当发起国际性行动,减少和消除POPs排放物,逐步淘汰其生产和使用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1997年2月UNEP理事会决定邀请有关国际组织,合作准备召开政府间谈判会议,制定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以便采取国际控制行动。

 

(4)实施期:21世纪开始

2001年5月2223日,UNEP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主持召开了外交全权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公约》并供开放签署。《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年5月17日,即第五十份与《斯德哥尔摩公约》有关的批准、接受、核准或加入文书提交九十日后,开始在国际上生效,标志着人类淘汰和消除POPs的努力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2016年3月,《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的数量已达180个。

 

资讯来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履约百科
资讯监督:赵  硕    010-58892027-891
资讯投诉:罗  璇    010-58892027-815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