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POPs污染防治 > 科普 >

【UPOPs减排推广宣传】Pops在人体中的存在情况如何?

2021-04-09 16:27 编辑人:再生分会
1964年,瑞典皇家自然资源委员会要求斯德哥尔摩大学分析化学系来调查人体脂质中DDT及其代谢物的存在水平。在该系工作的化学家索伦詹森( (Soren Jesen)在测定人体血液中的DDT含量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神秘的化合物。他进一步发现,大约30年前收集的野生生物标本

1964年,瑞典皇家自然资源委员会要求斯德哥尔摩大学分析化学系来调查人体脂质中DDT及其代谢物的存在水平。在该系工作的化学家索伦·詹森( (Soren Jesen)在测定人体血液中的DDT含量时,偶然发现了一种神秘的化合物。他进一步发现,大约30年前收集的野生生物标本中,无一例外都含有这种化合物,而这些标本是从典及其附近的海域采集而来的。后来,这种神秘的物质竟然从詹森的妻子和女儿的毛发里也检测出来了,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揭开这一秘密花了詹森两年多的时间,他最终发现这种神秘物质是PCBs。1966年,詹森关于此项研究的论文发表在英国的《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杂志上。这一里程碑式的研究引起了广泛轰动,它颠覆了人们关于封闭使用的工业化学品是不会被人体所摄入的传统认识,直接导致了PCBs本身的禁用,同时公众要求加强化学品境管理的意识也显著增强。

 

POPs在19世纪被人类大量合成应用,或作为工业副产物而大量生成。由于POPs的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POPs在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时至今日,尽管部分POPs已被停止生产和使用,但是世界上已很难找到没有POPs存在的净土了,相应地几乎人人体内都有或多或少种类,或高或低含量的POPs。

 

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 Universidad de Granada)放射医学和物理治疗系的科研人员于2008年1月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他们所检测的387名成年西班牙人志愿者的脂肪组织样品中,100%都被检出有一种以上的POPs,主要有DDT的代谢物滴滴伊(检出率100%)、PCB153(检出率92%)、六氯苯(检出率91%)、PCB-180(检出率90%)、PCB—138(检出率86%)、六六六(检出率84%)等。

 

通过细心考察志愿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起居行为等,研究人员试图找到体内POPs含量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妇女体内的POPs含量相对要高于男子体内的含量,而年长者体内的含量相对要高于年轻人体内的含量。科研人员推测这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由于POPs的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其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并日积月累,因此年长者体内的POPs含量相对较高;另一种解释是所谓的“群组效应”( Cohort Eftect),即在POPs高污染年代出生人体内的POPs含量应当相对较高。而这些POPs被认为是通过食物、饮水或呼吸等进入人体并在人体脂肪组织中累积下来的。

 

 

资讯来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履约百科
资讯监督:赵  硕    010-58892027-891
资讯投诉:罗  璇    010-58892027-815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