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文章 2013年第1期 2012年第12期 2012年第11期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返回首页

[市场]国内废铜市场现况与展望

时间:2012-03-12 13:14来源:中国循环经济 作者:王晨宇 点击:
分享到: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预测,“十二五”固废处理行业投资将达到800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翻两番。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固废回收近年来政策刺激不断,尤其是今年以来,4月28日,环保部、商务部、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对进口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检验检疫和海关通关等环节做出了详细规定;5月18日,环保部下发《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采取严格措施整治违法企业,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9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建立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做出了部署;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现代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70%。同时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预测,“十二五”固废处理行业投资将达到800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翻两番。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对国内铜冶炼的原料主要来源之一,进口拆解废铜及回收拆解废铜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相应研究分析。

  一、 再生资源产业充满潜力

  1. 再生资源产业蓄势待发

  再生资源是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以各种形态赋存,但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途径而使其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物料的总称。再生资源产业则是循环经济模式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覆盖循环经济三原则中的“再利用和资源化”两大领域,是静脉经济的最重要支撑。为应对天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新兴的“老行业”,再生资源产业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再生资源产业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中,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负担着将各种有价废弃资源输送回社会生产活动的“静脉输血”职能,其重要作用无可替代。“十五”期间,我国回收的再生资源总量约4 亿吨,年均回收量约8000万吨,年均增长率在12%以上。2009 年,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计划通过3-5 年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我国再生资源行业整体利用效率10%以上,产值年均增长25%,力争到2015 年产值达1. 5 万亿人民币。废弃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可以显著降低整个生产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完全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

  3. 再生资源产业各子行业分析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种类不断增加,除传统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以外,回收范围和种类逐步向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等非金属再生资源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我国近十几年来电子产品、汽车和大型机电设备的广泛使用,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汽车船舶和机电设备等,成为再生资源发展的新方向。由于再生资源种类繁多、回收利用各具特点,逐渐形成不同的子行业,主要包括:钢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和电子/车船/机电设备。

  再资源产业三要素“政策、技术和渠道”,政策方面,随着资源循环利用进入“节能环保产业”规划,行业的发展具备了理想的外部环境。技术方面,一大批企业已经掌握了环境友好的先进处理技术。资源回收渠道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回收体系建设较为落后,非法小作坊遍地开花,而正规处理企业却难以获得废弃物渠道资源。但随着资源循环利用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及各类政策密集出台,废弃物资源的回收渠道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前景光明。资源循环利用进入“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标志着再生资源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峰时期。

  4. 我国废旧资源回收企业数量和发展趋势

  目前,物资再生企业共有30000 多家,回收网点9000 多个,回收加工企业近1200 家。其中,国有企业占40%,股份制企业占50%,个体企业占10%。

  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行业

  废有色金属是另一种重要的再生资源,和钢铁一样其自然损耗率极低,可以实现循环利用。废旧有色金属资源主要包括铜、铝、铅、锌等四种金属,其中铜和铝占据绝大部分。与原生矿石相比,利用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再生产品,可以显著节能减排。我国2008 年再生金属生产月530 万吨,相当于节约2846 万吨标煤、17亿立方米水,减少固废排放9.2 亿吨、减少SO2 排放45.8 万吨。

  1. 有色金属资源再生行业现状

  我国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行业目前的主要问题仍旧表现在产业集中度不够,仅2007年我国就有大大小小5000多家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企业,行业龙头型企业较少、亟待整合。多数企业的设备水平较低、加工技术落后、二次污染控制能力较差。此外,我国废旧金属回收利用行业还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我国每年进口各类有色金属废料约700万吨左右,国内回收约200万吨左右,但目前已经投产和在建的产能达到2000万吨,产能明显过剩。虽然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但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有色金属再生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1)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处理企业截止2008年,年回收利用5万吨以上再生铜企业达到10余家、再生铝企业4家。(2)大型再生有色金属工业园区的建立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台州、宁波、天津、太仓、全通等5个第一批再生金属园区的处理量已达到全国总处理量的40-50%。海关、商检、金融、担保、物流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3)再生有色金属资源的回收处理技术有所提高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我国再生有色金属的回收处理技术有所提高。如江钨集团赣州再生铜项目,引进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联合研发的火法精炼高导电铜(FRHC)技术,大幅提高了我国紫杂铜直接利用生产铜杆的技术水平。河南豫光金铅则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研发掌握了底吹熔炼—鼓风炉炼铅工艺处理废杂铅。目前再生金属资源产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集中了全国80%的再生金属资源加工厂,每年回收利用了全国75%的废杂铜和铝。形成了广东南海、清远,浙江台州、宁波、永康,天津静海等,以进口废旧有色金属为主的加工利用地区,以及山东临沂、湖南泪罗、河南长葛、辽宁大石桥等,以回收国内废旧有色金属为主的集散地。从目前来看,从事或部分从事再生有色金属生产的大中型企业有:

   格林美(002340) 国内最大的利用废旧钴镍金属资源再生超细钴镍粉末的上市公司。废旧钴镍资源年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超细钴镍粉末产能分别为1500吨和1300吨。此外,公司还从事废铜的回收和利用,可年产电解铜1000吨以上。

  齐合天地(0976.HK) 位于浙江台州的一家从事混合废金属回收、拆解加工处理及资源循环再用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国最大的进口混合废金属再生企业。主要业务为进口各类废旧电机、废电线和电缆等混合金属进行分类、拆解并加工未规格单一、可重复利用的再生金属,如铜杆、铝锭等。同时,公司还从事电机磁力钢片的再制造业务。2009年销售收入达到23.4亿港元。

  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174位。中国最大规模的铜加工产业基地,年再生铜利用量超过40万吨,是中国再生铜利用量最大、利用水平最高的企业,产值达200亿元人民币。

  二、 废铜产业情况

  1. 废铜的种类和来源


 

  资料来源:五矿期货研究所

  2. 我国废铜需求快速增长

  我国冶炼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加工企业不断扩展,导致原料需求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例如,江铜集团旗下冶炼厂年产阴极铜板100万吨,其中消耗自有矿16万吨,进口矿34万吨,废杂铜50万吨。可见在国内冶炼企业产能迅速扩张,而矿石原料供应速度却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冶炼厂对于原料的需求将越来越依赖于废杂铜。

  我国精炼铜产量和增速

  数据来源:五矿期货研究所

  从2011年到“十二五”末,国内铜冶炼及深加工将新增产能750万吨,未来中国对铜原料的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12年,精炼铜产能将比现在高出190万吨,相当于2010年全年废铜进口总量,在这些新增产能中,将有一半以上是以废杂铜为原料。

  此外,本已处在行业竞争激烈阶段的铜加工企业的利润被近年来快速上涨的精铜价格进一步侵蚀,不少加工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考虑在自身原料中加入具备相对价格优势的废铜以降低原材料成本。

 




 

  从上面列表可以算出,铜材加工产能到明年也将扩大200万吨左右,这部分产能将会消费不少高品位铜米、光亮线等废杂铜,高品位废杂铜的竞争比现在也将更激烈。

  3. 废铜国内贸易特征

  由于废铜不是一种标准化的产品,其种类众多,各品种之间的品质差异不稳定。正是由于废铜的这种特性,在实际交易过程中贸易商需确认每一批货物的品质,并就每一批的价格进行谈判,市场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定价机制。因此废铜市场的交易成本高,价格体系比较混乱。(广东作为国内最大的废铜交易市场,废杂铜作价主要依据灵通报价,但也有不少贸易商采用长江现货、上海期货的价格体系作参考。品种繁杂,作价多样是其固有特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废铜进口主要掌握在广大的中小企业手中,大型铜企业直接介入的很小。因此废铜经营方式很灵活,销售渠道多样。像光亮线、干净通讯线铜米品质均匀,品位高,可直接用于铜材加工的基本销售给铜材加工企业,由于铜材加工企业将此类废铜当电铜的替代品,因此在价格上有铜冶炼企业无法企及的优势,只要不出现铜价暴涨或长时间持续上涨,光亮线、干净通讯线铜米等优良的废杂铜基本用于铜材的生产。而只有铜加工企业无法使用的2#铜、破碎水洗铜、铜砖等才转入冶炼原料。由于没有规模介入,几大冶炼企业在废杂铜上的话语权缺失,也是目前废杂铜供应紧张、波动过大的原因之一。

  4. 十二五期间国内废料市场产业与税收政策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强调,到2015年,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规模和产量比重明显提高,其中再生铜占当年铜产量的比例达到40%。

  由于政府大力提倡提高废铜的整体利用率,国内废铜回收行业从2001 年起开始享受增值税退税政策。该优惠政策于2009 年取消,但相关企业仍享受退税补贴(2009 年为70%,2010 年为50%)。从2011 年1 月开始取消退税也就意味着国内产业需全额缴纳17%的增值税。受此影响,2010 年四季度,废铜采购商纷纷赶在改革政策出台之前补库存。此举在短期内可能导致了铜原料市场的供应相对过剩,但增值税退税取消确实提高了再生铜生产商的成本。例如:以废杂铜生产铜锭由于多出一个工序,直接成本就要高出600~800元/吨,在退税政策的逐步退出的影响下导致以废杂铜生产的铜锭快速萎缩(由废杂铜生产成铜锭只是特殊政策时期的产物,不可能持久),市场上高品位铜锭越来越少。

  展望未来,增值税退税的取消意味着废铜需求商的成本增加。但是,只要终端需求保持强劲,废铜贴水保持合理水平,国内废铜利用量增长的势头就不会受太大影响。此外,地方政府会在增值税退税取消后对当地企业提供一些帮助。长远看来,这类政策调整将鼓励再生产业整合与升级,与国家的政策目标是一致的。

  进口关税方面,废铜与电铜同样享受零关税,符合国家当前鼓励进口的政策意图。

  5. 我国废铜进口贸易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的废铜供应仍以进口为主,国内回收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业的需求。下图是近几年进口与国内回收的比较,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即使对进口废铜以30%的品位保守估计,国内回收的废铜数量也仅是进口数量的三分之一强。由于铜工业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大概在30年左右,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估计,从2014年开始国内的废铜回收才会逐步进入高峰,短期内中国的废铜供应以进口为主的现状难以改变,未来几年内中国的废铜供应仍将以进口为主。

  废铜进口量(含铜)与国内回收量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再生金属分会,五矿期货研究所

  而进口量主要受比价、海关政策、铜价波动及扣减比例等因素影响,废杂铜供应体现出了紧跟铜价波动的特点。2008年金融危机使2009年废铜进口量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进口量比08年相比减少了近50万吨金属量。2010年也只有130万吨金属量,还是没有恢复至危机前水平(进口废铜金属含量在160万吨以上)。2011年前9月与2010年前9月相比,废铜进口量有所回升,同比增长6.69%。

  数据来源:五矿期货研究所

  长期以来,我国废铜资源的进口采购以民营的中小企业为主,大型铜企业直接参与的比例很少。中小企业在废铜采购中有其灵活、专业知识丰富等优点,但其主要利益发生点在于贸易而不是生产,所以在整个供应链中就体现出分散、波动、紊乱及短期行为的特点。综合看来,当比价长期向好、铜价处在上涨通道时废杂铜供应非常充裕,反过来则供应非常紧缺。

  2011 年再生铜在精炼铜生产中的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说将在全球范围内替代约5 万吨精炼铜供应。若考虑到直接利用的废铜还可替代精铜需求,精铜的总体可用性将增加9万吨左右。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完全如此,原因是废铜利用量的增加主要源于进口的增加,而一国废铜进口的增长对应的则是其它国家进口的下降。只有废铜利用量的增加来自于国内废铜产量的增长,这种影响才能充分显现。

  目前中国仍有约三分之二的废铜需求依赖进口。中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内废铜产量的大幅增长是否会打破铜市的均衡并替代铜精矿和中间产品需求。尽管废铜储量迅速增长(2010 年中国的废铜利用量累计约为6300 万吨,仅低于日本的6600 万吨3),铜较长的使用周期(平均为30 年)意味着中期内中国大部分需求将继续来自于进口,而我们预计国内废铜产量的增长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废铜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相当一段时间仍将持续。

  (作者单位:五矿期货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朱竹)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循环经济》”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循环经济》"。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