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文章2013年第1期 2012年第12期 2012年第11期 2012年第10期 2012年第9期 2012年第8期 2012年第7期 2012年第6期 2012年第5期 2012年第4期 2012年第3期 2012年第2期 2012年第1期 2011年第10期 2011年第9期
返回首页

[聚焦]产业技术装备提升产业空间广阔

时间:2013-02-20 11:03来源:中国循环经济 作者:陈刚 点击:
分享到:
——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
  

   再生金属是有色金属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今年是再生金属分会成立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工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为资源节约和再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俗话说,十年磨一剑。通过过去十年的发展,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生了哪些实质性变化?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社会及公众如何看待再生产业?成立十载的再生金属分会为行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近日,记者围绕再生金属产业发展,采访了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

  技术与产品期待“高精尖”

  记者:目前中国再生金属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是否还存在较大差距?

  王吉位:十几年前,再生金属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给人一种破破烂烂的感觉,企业的场地、劳动保护、企业管理也不规范。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在硬件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新建企业在厂房、设施等方面是全球最好的,一些新建园区不仅规模上是全球最大的、环境设计也是最漂亮的。有的企业规模之大就像个小城镇,甚至有自己的“护城河”,河里面还养着鱼,防护措施也做的非常好。

  目前我国再生金属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一些更高级、更先进的技术应用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着差距,比如更为精细化的分选。过去企业主要以人工分选为主,目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而国外企业机械化水平、分选精细化程度更高。比如通过机械分解后,铜、铝、铅等废金属能够很精细地得以区分,目前我国企业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第二方面就是在后期产品生产的质量、档次方面,由于检测手段、后期加工配套设施上的差距,使得产品的精细化、优质化程度还不够高。比如黄铜水暖件,欧洲市场上60%都是中国生产的,但是我国生产的水暖件都是通过铸造生产出的中间产品,后期精密化处理方面我国再生金属企业还做不到,只有经国内一些专业处理企业甚至出口到国外处理后才能买个好价钱,我们还处于一种前期的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只能挣点加工费,利润相对微薄,而产品在进入市场后产生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却与我们无关。产业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阶段。

  记者:也就是说产业呈现为金字塔状态,“塔尖”与“塔基”差距明显。

  王吉位:目前这座“金字塔”比五六年前有所改善,过去的“塔尖”太尖,“塔尖”与“塔基”差距太大。比如再生铝,五年前年产能达到10万吨的企业就很了不得,现在30万吨产能则很正常。近几年再生铜、铝、铅几大品种新建企业以及经过扩建的老企业,产能提升很快,规模化程度提高得很快。像江苏春兴,过去单炉熔炼能力只有十几吨,现在已经达到了85吨。所以,过去呈现金字塔状的产业,现在已经逐渐向梯形转变了。行业发展需要一些大型企业、龙头企业,这样才有更强的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塔基”企业不能太多。

  产业提升换来社会认可

  记者:现在再用“小、散、乱”来形容再生产业是否已不再准确?

  王吉位:目前,再生产业正处于产业集聚、产业升级的阶段,企业也在不断扩大规模。近几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些企业利用这段时间,在进行重新规划、扩大产能方面比过去做得更好。因为经过这些年的经营与发展,企业看到国家已经开始对再生产业进行扶持,也意识到只有做大、做得更规范,才能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企业才能走得更好更长远。但是,能意识这一点并认真去做的只是一部分企业,毕竟再生产业起步于手工作坊,“小、散、乱”基础较深,以再生铅产业为例,规模以上企业也就三五十家,但目前能够统计到的企业就多达三五百家,还有很多小微企业是统计不到的。再生铝的小企业就更多了,以河北保定为例,从白洋淀到保定市仅十几公里的道路两旁,遍布着数量众多的“前店后厂”型小企业。近几年来,小企业尽管关停了很多,但由于过去的基数太大,还有一定数量,包括一些对环境、市场秩序产生不良影响的小企业存在,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对于产能落后的小企业,要么因为产量小、利润低而经营不善由市场淘汰,要么因为技术装备落后出现环保问题由政策强制淘汰。因此,再生金属分会一直在致力于配合国家制定并推出准入条件,通过出台准入条件来淘汰不合格企业,让一些想做好或者已经做得较好的企业得到政策上的支持。

  记者:社会及公众对再生产业的认识较之过去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吉位:对产业本身而言,从政府到社会公众,都认为再生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产业,但是对行业中的一些企业及从业者的认识还存在着误区。毕竟产业过去是从手工作坊发展起来的,公众一些固有的认识及不好的印象还存在,没有得到根除。还有就是行业的确存在一些做得不够好的企业,对社会对环境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由此引发一些批评甚至是痛斥的声音非常正常。另外就是外界还存在着一些传统眼光,比如我们现在都习惯将家中的废品交给或者卖给社区里的垃圾回收人员处理,这个群体处于社会底层,是再生产业的最前沿,就像矿山的矿工一样,工作最辛苦,但社会尊重度却远远不够。人们还习惯于将废旧物资回收从业者视为“收废品的”、“捡垃圾的”,认为他们文化层次、从业门槛低,社会形象差,由此造成这些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很低。这种认识的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毕竟公众对这些从业者所从事的职业还缺少了解,缺乏正确的认识。政府也需要对产业从源头进行规范管理,提升再生产业从业者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2006年《商务部关于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再生资源回收要实行“六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如果这“六统一”真正实现了,从业过程将更为规范,从业者的形象也会得到提升。

  总之,从政府到社会,现在对再生产业已经非常认可,也更加重视。过去,国家一直将再生与原生一样对待,现在已经认识到再生产业的社会的意义很大,应该大力扶持。另外,随着近年来再生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再生企业的内部环境、厂房设计、地面设施、污水处理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一眼看上去就是个现代化企业,形象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也使得社会对产业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可以说,正是由于再生产业自身的提升,才换来了今天社会的认可。

  为降本海外并购 求发展国内转移

  记者:近年来企业海外并购情况如何?

  王吉位:现在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出几个趋势,一个是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包括一些出口政策的影响,很多企业将粗加工生产转移到了周边的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生产出中间产品后再拿到国内进行深加工。第二就是有些企业由于采购渠道的原因,到国外收购废料厂,目前这种趋势很明显。国内上规模的企业都在国外收购了料厂,还有一些正在收购。再过三五年,中国企业在国外建立原料直接采购渠道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国外的废料回收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经非常成熟及完善。我们的企业在国外并购,对企业来讲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产品渠道,另外节约了采购成本,同时,在国外废料回收第一级采购与通过中间贸易商采购相比,每吨价格可以节省六七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因此,我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一是可以建立稳定的原料采购渠道,二是可以节约采购成本。

  记者:再生金属是否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移。

  王吉位: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尤其最近三五年,再生金属产业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向中部和北部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江西体现得最为明显。长三角一带的浙江省再生产业向江西鹰潭、上饶转移的很多,在鹰潭有一个再生资源进口加工园区,园区企业以江浙一带的为主。在江西赣州等和广东接壤的地区,以珠三角一带转移而去的企业居多。同时,广东的企业向广西转移,江苏的企业向安徽转移。另外山东的再生产业发展也很快,过去山东的废料进口量很少,现在金升集团包括东营地区进口量都很大。还有就是辽宁省的大连、丹东、营口纷纷进行再生进口。湖南汨罗、怀化、郴州的园区发展也很快,都在积极进行产业规划。西北地区的兰州产业发展也很快。再生金属产业转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去依托进口为主的企业,随着南方的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随着国内的资源量不断增长,中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依托原料基地的优势,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对于有色金属工业而言,适当的运费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对比投资及其他成本来说影响要小的多。

  机械化程度在提高

  记者: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愈发不明显,对产业发展影响有多大?

  王吉位:有一定影响。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目前再生金属生产的拆解环节还处于半机械化,对人力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另一方面,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带动了企业成本的增加,包括因为收入不平衡造成劳动力流动性不断增强,对企业正常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使企业非常被动。但正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及流动性的增加,促使企业主动提高机械化程度。有一家从事废电机拆解的企业,过去用工数量有4000人之多,现在用工数量减少了一半,但拆解量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就是得益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包括一些废铝拆解企业,过去用工普遍在上千人,现在人数也减少了一半,也是因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少了对人的依赖。

  记者: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是否意味着产业从业人数在减少?

  王吉位:不完全是。因为企业数量在增加,产业基地也不断在兴建,也就是说产能在增加。而且过去一些从事原生金属的企业,现在也纷纷进入再生行业。过去做别的行业的企业,现在看到再生金属产业发展很快,也进入了这个行业。因此整个行业的用工数量并没有减少,只能说单个企业在用工数量上逐渐减少,再生金属产业在解决就业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再生金属行业在技术含量上对劳动者初期要求并不高,很容易解决一些知识层次或者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的劳动力就业问题。随着企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普通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同时,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管理者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特别是民营企业,管理者思想思变非常快,一些企业家主动到名校学习先进管理知识,同时注重对团队的培养,过去那种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些企业内部的变化带动了企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也是近年来产业提高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产业正名 视企业如亲人

  记者:再生金属分会已经成立十年了,这十年也是再生金属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分会对于推动行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王吉位:再生金属分会成立十年来,谈不上为产业做了什么贡献,只是围绕产业发展做了一些工作,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为产业正名。过去废料在国内叫“垃圾”,进口的废料叫“洋垃圾”。从事废料回收再生的企业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2000年分会筹备之初,我们就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帮助他们了解、认识再生行业,也经常邀请有关负责人走进行业,到企业去实地考察,使得从政府到社会对再生产业逐渐了解并有了正确的认识。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及宏观政策的支持,加上企业慢慢发展起来,国家及社会对行业逐渐认可,行业的形象和地位得以不断提高。第二就是企业对分会的认识不断增强。再生金属行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在分会成立之前,行业处于无组织状态,企业只顾“闷头发财”,也不清楚行业协会能够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分会通过十年来的努力,为行业发展做了一些工作,通过与企业的不断交往,彼此也慢慢熟悉起来,逐渐获得了企业的认可。第三就是分会有一个理念,那就是“会员即亲人,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如果你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亲人,你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的态度就会截然不同。如果只是作为客户看待,你的工作肯定是被动的,只有当作亲人,才会主动为企业考虑,并通过积极工作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分会与企业的关系非常融洽。很多企业都把分会当成了“娘家”,有事就习惯找“家里人”解决,能够让企业有“家”的感觉,说明分会的工作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

  当初成立再生金属分会的目的,就是为了产业的发展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些年来,由于分会的努力工作,使得一些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以再生铝为例,当初再生铝的出口和电解铝一样,面临着国家取消出口退税,反征15%的出口关税的境况。当时的再生铝企业80%依赖出口,如果取消出口退税反征关税的政策一旦实施,再生铝企业将无法生存,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更不可能出现有企业上市的情况。后来国家又出台政策,对再生铝加工贸易征收5%的税,而再生铝企业大部分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出口,企业再次面临生存考验。再生分会通过与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并做了大量工作,使得这两项本已执行的政策得以取消,再生铝企业得以生存。包括很多产业政策的出台,分会都参与其中,在有些政策的制订过程中,分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再生金属分会在推动产业发展,在产业政策制订、让政府重视方面还是发挥了积极作用。

  未来发展还看技术装备

  记者:下一个十年,再生金属产业及分会预计将取得怎样的新发展?

  王吉位:从产业来讲,发展目标在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有提到。我个人认为,下一步再生铜、铝、铅、锌这四大品种,会有相当一批大企业发展起来,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第二就是有相当一批集散基地会发展起来,包括城市矿产、进口加工园区、国内回收市场。相信到那个时候,产业结构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第三就是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会得到很大提升。上一个十年产量增长很快,预计下一阶段产量会呈现平稳增长。而且下一阶段产业发展并不需要过于追求产量大幅增长,而应该追求产业发展质量。同时,我希望在产品应用方面能有较大提升。目前,铜一般都做成电线、黄铜,高档应用方面还不多。铝一般都做成铝合金等中间产品,但是在交通运输方面80%的地方都要用到铝。比如一台汽车有100多种零部件都是用铝制成的,但是我国再生铝企业中生产汽车零部件的还很少,多数企业都是将铝合口出口到日本等国家,由这些国家生产出高端产品后再回到中国。在美国,由废铝生产出的一些产品可以直接应用在航空航天方面。因此我希望再生企业未来能够在产品结构方面不断优化,在应用领域上多作文章。产业在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至于再生分会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再生金属产业的权威“智库”,即智囊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每年对产业有一个更加准确、清晰、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报告;二是能够为政府进行宏观决策给予更有针对性、更准确的建议和参考意见;第三是为企业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在技术、项目、投资环境等方面提供最全面、最准确、最及时的资讯,以及为企业提供融资、上市等方面的前中后期服务。

(责任编辑:朱竹)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循环经济》”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循环经济》"。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