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循环经济 > 示范项目 >

界首再生铅产业的科学发展之路

2007-12-18 14:00 编辑人:admin
界首位于皖西北边陲 , 人口 75.6 万 , 国土面积 667 平方公里 , 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差是我们最基本的市情。然而 , 勤劳、智慧的界首人民不甘贫穷与落后 , 长期以来就有收购废旧物资谋生的传统 , 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 , 已经初步形成了废旧电瓶、铝铜及塑料
  界首位于皖西北边陲,人口75.6,国土面积667平方公里,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差是我们最基本的市情。然而,勤劳、智慧的界首人民不甘贫穷与落后,长期以来就有收购废旧物资谋生的传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初步形成了废旧电瓶、铝铜及塑料三大收购加工产业,产业的区域范围覆盖全市80%的乡镇,共有3万多从业人员。特别是近年来,界首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引导、整合、规范和扶持三个产业,建成了田营再生铅、西城再生铝铜、光武再生塑料、鸭王再生绳网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区,其中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工业区的发展历程最具典型性,发展成效最为突出。
  抚今追昔,界首再生铅产业的形成,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一千多年前,田营镇就开始了用铅作釉烧陶制瓷,当地老百姓拉着红盆走四方,换来米粮度饥荒”,烧陶制瓷业一度颇具规模,非常红火,形成了名噪一时的十三窑,界首彩陶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得益于此。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陶器作为生产生活必需品逐渐被塑料及金属制品替代,界首制陶业逐渐衰亡。当地群众又把目光瞄向了铅冶炼。他们把收购来的废旧电瓶拆解后,“一口锅、一把柴就开始了土法冶炼,一时间,出现了许多小铅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成为当时的一大景观。显而易见,这种极其粗放、原始和散漫的生产经营方式,在给群众带来不菲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当时,废旧电瓶和各种含铅废弃物随处可见,村内烟雾缭绕,村民深受其害,周边的群众也是谈铅色变”,不敢喝田营的水,不愿吃田营产的粮食和蔬菜。一些环保意识较强的群众开始通过上访、举报等形式,表示不满和反对。
  面对这种情况,炼铅业主只好迁出村子。1998,第一座小型冶炼炉在村外建成,1999年发展到9座小型冶炼炉、(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