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工作 >

再生金属进口企业质量、环保、检验、通关研讨会在广东召开

2013-04-03 14:23 编辑人:陈璐莹
  3月29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主办、肇庆亚洲金属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协办的“珠三角地区再生金属进口企业质量、环保、检验、通关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家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和价格办、国家质检总局广东商检局、环境保护部、中

   3月29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主办、肇庆亚洲金属资源再生有限公司协办的“珠三角地区再生金属进口企业质量、环保、检验、通关研讨会”在广东肇庆召开,会议邀请了国家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和价格办、国家质检总局广东商检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科院固体废物研究所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就废物进口政策进行了解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秘书长王吉位做了关于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报告。来自珠三角地区废金属进口企业80多家参加了会议。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

  据了解,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2—2012年,再生铜、铝、铅、锌四大品种产量累积达到6786万吨,已接近原生有色金属产量的1/3。十年来,铜铝废料累积进口6992万吨,生产再生铜1500多万吨,占再生铜总量的70%;生产再生铝1800多万吨,占再生铝总量的60%。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与生产等量的原生金属相比,累积节约能量1.39亿吨标煤,节约用水123.3亿立方米,节约用电648亿千瓦时,减少固体废物排放103.7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60万吨,节省自然资源91.5亿吨。

  国内有色金属消费量呈上涨趋势

  再生金属分会秘书长王吉位提到,2012—2020年,是我国加速工业化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铜、铝等有色金属材料的大量消费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由之路,原生有色金属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据估计,2025年铝的人均消费量将由2006年的6.6kg,增加至28.7kg;2020年,中国铜的消费量将接近全球的50%。我国本土的资源、能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再生金属产业,包括进一步争取废料进口。

  须明确“洋垃圾”和“再生资源”

  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院周炳炎研究员强调,固废和洋垃圾不是一回事。而舆论通常指责“进口固废”为“进口洋垃圾”。

  洋垃圾是社会上的俗称,它有时指不可再生利用的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

  再生资源指可反复回收加工再利用的物质资源,它包括以矿物为原料生产并报废的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合金、无机非金属、塑料、橡胶、纤维、纸张等都称为再生资源。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允许进口的是可用作原料的再生资源而不是洋垃圾。因此,把“进口再生资源”表述为“进口洋垃圾”,是对舆论导向的误导,起到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绿篱行动”避免一刀切

  研讨会上,来自珠三角地区废金属进口企业代表就目前开展的加强固体废物监管、打击洋垃圾走私“绿篱”专项行动对有关专家进行了询问,也提到了此次行动对企业的影响。有企业反映,政策出台有些突然,而且有些规定不甚明晰,目前造成大量进口废金属滞港、退运现象,给再生金属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整个再生金属行业的发展。因而企业代表呼吁国家政府部门保护再生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家环境保护部污防司原巡视员李新民指出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了解中国废物进口法规和标准,做到遵纪守法;一方面希望媒体客观地报道我国的再生金属行业,宣传积极正面的舆论导向。再生金属分会秘书长王吉位则表示,再生金属分会一方面要做好政府的助手,另一方面要倾听企业的呼声,共同推动再生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