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统计数据 >

铜价熊市帷幕已开 短期下挫动能有限

2012-10-29 16:22 编辑人:
 “全球铜市的超级牛市周期已经结束,将进入熊市周期,未来铜价总体走势震荡走低,而非震荡走高。”永安期货金属部部长朱世伟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采访时表示。

  “全球铜市的超级牛市周期已经结束,将进入熊市周期,未来铜价总体走势震荡走低,而非震荡走高。”永安期货金属部部长朱世伟近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采访时表示。

  铜破位下行

  9月以来铜价走势震荡加剧。9月初,伦敦LME铜连拉两周长阳线,铜价从7592美元/吨飙升至8411美元/吨,两周累计涨幅在10%以上。但好景不长,在随后的日子里,伦铜持续走弱,连收6根周阴线,跌幅逐渐扩大。日线图看,伦敦LME铜连跌6天,也已收出6连阴。均线系统形成空头排列,而200日均线、250日均线也已相继告破。

  职业投资人许盛把握住了这次空铜的机会。

  10月19日,许盛见铜高开冲高后回落,在接近20日均线的地方,看行情上不去的样子,于是就下单做空。“我做空的理由很简单,当时铜价跌破了所有均线,技术派的我肯定要做空的。当时贴着20日均线做空也只是空空看的,没想到当天就跳水下去了。”许盛说。

  第二个交易日(10月22日),铜再次跳空低开,许盛看到铜价已经把前期的平台都打破了于是更坚定了持有空单的信心,到现在也没有操作过,建仓成本在59000元/吨附近。

  “铜直接破位下行我也有些意外,因为此前有过一次假突破。”许盛说。

  10月15日,铜也曾跌破一次前期平台,当时铜价低开高走,随后几天继续走高,上涨近1000元,使得不少突破追空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假动作,10月22日破位时影响了一些投资者追入的坚定决心。

  熊市帷幕拉开?

  朱世伟分析,在流动性宽松预期兑现后,宏观因素进入平淡期,而供应上升,需求疲软,导致铜价近期持续走低。

  “此外,9~10月铜市处于传统旺季,但下游需求并不强劲,供应却在增加,首先是加工费上涨,交易所库存也在攀升,而现货的贴水随着铜价回调并未收窄。如此情况下,在缺乏宏观流动性外援之际,铜价无奈下跌,跌跌不休连续破位8000美元,近期考验7800美元的支撑。”朱世伟说。

  从中长线的形态来看,LME铜自去年2月15日告别历史高点10184美元/吨之后,行情逐渐转弱,在随后的反弹中,反弹高度一波低于一波,市场重心逐步下移。

  去年9月,伦铜月线一根长阴下探,月跌幅达到24.42%,随后市场又陷入震荡。整体来看2012年伦铜的走势波动并不如2011年那么激烈,更像是一个盘整的走势。

  根据中国国际期货(博客,微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曾宁的观点,整个2012年就是个下跌中继,熊市才刚拉开帷幕。“前期的高点算是确定了,剩下的就是怎么个跌法了。当前国内铜需求仍然较为疲弱,未来能否改善不确定性较大。”

  另一方面,国际铜矿供应最近明显改善,前几年供需失衡的格局有望改变,铜价向上压力较大,需要往下寻求基本面支撑后等待国内经济的进一步信号。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朱世伟。“短期来看虽然可能有反弹,但不可过分看好反弹力度,中长期保持熊市思路操作。”

  近年来中国大搞基建和城镇化,进而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如今消费进入“保巨量低增速”阶段。而未来几年内罕有其他发展中国家能脱颖而出成为新的强劲消费市场。发达国家制造业及其下游市场的铜消费早已进入稳定饱和期。

  短期下挫动能有限

  对于未来行情,许盛认为下方的空间第一步看56000元/吨,甚至可以看到前面的平台低点53000元/吨。不过对于仍未入市的投资者许盛不建议逢高沽空。

  “现在铜走了4天小平台,在这个位置如果突然一下子往上拉,我也会考虑平仓走人。我的止损位在20日均线左右。我倒不建议投资者逢高沽空,因为很多其他品种都有做多的迹象,如糖、PTA都略为偏多。包括棉花都是盘整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这两天盘面,棉花稍微弱点,糖和PTA走得相对比较强。”许盛10月25日接受采访时说。

  就目前而言,朱世伟认为,当前供需因素已经消化大部分,继续下挫的动能有限,同时中美换届政治维稳带来的政策消息空档期将结束,而美联储的宽松政策在延续,因此后市宏观因素的戏份将逐渐加重,铜价可能依托7800美元出现一定的反弹。

  曾宁预计,伦铜和沪铜将分别在7800~8000美元/吨、57000~58000元/吨区间反复后向7500美元/吨、55000元/吨一线寻求支撑,后期进一步走势需等待国内经济的进一步信号,短期内建议上游企业及波段操作资金在震荡中把握逢高抛空的机会。

  朱世伟提醒投资者,未来宏观政策动向是必须关注的,尤其是相关产业政策及其倾向。要关注加工费的变化,尤其是长协加工费,这预示未来铜矿供应状态。还要关注下游需求状况,尤其是中国市场的表现。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