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影响清远市再生金属行业2015年进口走势因素的分析报告

2015-05-15 14:02 编辑人:
预计2015年我市再生金属企业实际进口量同比下降8%,约为64-68万吨,再生资源进口综合价格约下滑10%

  2014年我国再生金属工业主要运行特点是产品产量增长缓慢,下游需求整体较上年略显疲弱,冶炼行业和加工行业投资回落,投资趋于理性更多侧重于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深加工方面;随着美元持续走强,铜价下滑速度加快,废铜市场货源紧缺成为常态,冶炼企业更多偏好铜精矿及粗铜,下游加工行业偏好采用电解铜;伴随原油下滑,投资者对整体大宗商品避险情绪的不断加强也同样导致铜价加速下滑;此外,对中国经济复苏进程的担忧也被视为铜价出现“雪崩式”下跌的诱因。

  小型企业受困于经济环境、订单减少、资金紧张等影响,出现停产甚至倒闭情况,其订单转向大型加工企业,大型企业在固有的优势中不断扩大市场,行业洗牌加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后,2010-2012年中国含铜废料进口实物量不断上升,但最近几年进口量下滑明显,2013年同比下降9.88%,2014年同比下降11.64%。据统计,2014年清远市再生金属行业环保定点加工利用企业27家,进口批文量159.81万吨,同比增加6.83%,实际进口量69.31万吨,同比下降12.19%,实际进口金额13.35亿美元,根据清远海关的数据,约有6.7亿美元在归属清远进口数据。

  2014年影响我市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

  一、国内有色金属供过于求,下游消费低迷,上游原料企业经营困难。

  2014年,受国内经济三期叠加影响,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境内外市场需求不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根据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4417万吨,同比增长7.2%,增速回落2.7个百分点。铜材和铝材产量分别为1784万吨和4846万吨,分别增长13.3%和18.6%,增幅分别回落11.7个和5.4个百分点。其中我国有色金属2014年进口量1.24亿吨,较2013减少5700万吨,下降30.6%,由多年来的大幅增长首次逆转为大幅下降。市场发出强烈信号,我国有色金属供过于求。此外国内房地产依然收缩收紧,与房地产相关的消费下滑低迷,影响了有色金属原料工业的发展,再生金属作为有色金属产业的一部分,企业经营普遍困难。

  二、国内金属价格区间进一步走低,企业难以寻找经营利润空间。

  以国内沪铜价格为例,2014年沪铜走势区间为44000-51000元/吨;2015年1月,沪铜创近几年历史低位,一度下跌至38000元/吨,2015年1-3月,伦敦期货交易所当月期铜和三个月期铜均价分别为5814美元/吨和5786元/吨,同比分别下滑17.4%和17.4%。2015年1-3月,上海期货交易所当月期铜和三个月期铜均价分别为42276元/吨和41877元/吨,同比分别下跌14.3%和14.8%。

  预计2015年沪铜价格区间将整体下移,在38000-48000元/吨的区间幅度内震动。沪铜价格走低,再生铜现货价将同步走低,企业在国内外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窄,甚至难以获得利润。

  三、美国经济全面复苏,美元走势强劲,再生金属价格倒挂日益严重,行业进口量下滑。

  在经历长达几年的金融危机后,目前美国经济全面复苏,实体经济回归,国内内需增加,再生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之一,出口量减少;美元走势随经济复苏进一步走强,我市企业进口废金属成本增加,而国内金属供过于求导致价格不断下滑,国内外价格倒挂差额日益拉大,废金属进口量减少。以光亮铜进口情况为例,2014年除了4月和6月份以外,其他时间都处于价格倒挂状态,据测算2014年光亮铜进口亏损平均约为1100元/吨,国内外价格长时间处于倒挂状态,抑制废铜进口。

  四、企业资金量不足,融资难问题凸显,是废金属进口量持续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市再生金属行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占本行企业数量的95%以上,而中小微企业在银行融资渠道受不平等待遇。目前很多大型企业可以享受基准利率,央企、省级平台等超大公司的贷款等还下浮利率;但是中小微企业在国有控股银行的平均利率在基准上浮30%-80%,在农信社、城商行等中小银行的利率更是在基准上浮40%-100%。对于出高价钱还不能获得银行融资的中小微企业,部分需求只能转道民间融资,年利率基本上在15%以上。

  自从青岛港融资骗贷风波和乐从钢铁事件发生后,国内外银行对于铜等有色金属行业贸易贷款审核严格,并逐渐减少贷款额度,我省再生金属企业一般采用的信用证贷款和联保互保贷款等方式更是受到各项限制,本行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对于再生金属这种高资本运行的行业来说,企业资金量不足是导致2014年废金属进口量持续下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五、我市再生金属企业税负较重。

  2014年底,废七类税负在我市为0.9%,较佛山南海的0.8%,高出0.1%,肇庆税负率更是下降到0.7-0.8%;废六类税负在我市为0.5%,而南海为0.3%,仍有差距。清远再生金属企业的税和费比例占营业额的1.6-1.7%,佛山南海为1.2-1.3%,平均每吨相差300元。同时,我市国税部门按固定税率对企业征收增值税,而不管企业盈亏与否。

  另一方面,佛山南海同意将废六类的纳税主体放在贸易公司货进出口公司,这较之前只允许废六类的纳税主体放在加工利用单位(即定点企业)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贸易公司或进出口公司的税负低,而且对企业所得税没有定性要求,而由于总体的税负低,使主要的税种——增值税降低,而以增值税为基数的教育费附加、城镇建设费附加、堤围费附加相对减少,所以整体的税负会降低。

  六、环保监控政策加强,企业运营成本增加。

  2014年,我省出台《关于开展废五金加工利用企业食品监控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所有环保定点加工利用企业必须在厂区内安装24小时监控系统,以便环保部门对企业日常拆解经营的监控。该系统于2015年初全面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并正式启动,环保监控系统的启动,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

  七、申请开通南沙港仓单分拨政策,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2014年,市委市政府为促进行业壮大发展,向省政府、广州海关和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开通南沙港仓单分拨政策优惠,以便降低我市再生金属企业进口物流成本,这是行业的一大利好消息,也坚定了企业继续发展的信心。

  近几年来,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但下游需求并不理想,特别是市场状况不断恶化,行业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部分企业资金周转及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特别是以废杂铜为单一原料的企业停产转产的消息较多,在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行业的洗牌进一步加剧;2014年6月环保部统一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以及再生铅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形成《再生有色金属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始征求意见,该标准规定了再生铜工业企业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检测和监控要求,以及标准的实施与监督等相关规定。随着社会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再生铜冶炼企业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制、检测和监控将更加严格,2015年再生金属企业面临的产业升级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剧。但是,有“危”也有“机”,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目录》即将修订出台,更多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企业有望享受到增值税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竞争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的颁布,必将加速我国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对国内拆解企业和采用国内废料作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八、2015年预测我市进口再生金属量价分析

  供应方面,首先,铜精矿供应将继续相对宽松的格局基本已成定局;其次,在海外以及中国冶炼产能的进一步投产情况下,较高的铜精矿加工费将推动冶炼厂投产达产周期,加上原有产能进一步提升开工率,全球精铜产量将继续增长;最后,废铜进口虽然进入负增长,以及废铜与电解铜相对转好的价差,预计国内回收量正在增加,一定程度上弥补进口废铜的减量,由此废铜紧张较难成为铜市场的一大利好因素。

  需求方面,美国经济继续向好,欧洲经济复苏进程有所反复,总体对铜的提振作用有限;而中国方面,改革态度坚决,对经济增速的容忍度可能继续降低,企业去杠杆将持续,去产能化令中国铜需求增速继续放缓。而若政府为维稳经济,在消费拉动未起来之前,小幅推升基础建设,项目资金等能及时到位,则2015年下半年铜实际需求能有所转好。整体来看铜价回落风险周期主要集中在今年上半年。

  其他方面,美国即将进入加息通道,而中国已进入降息周期,内外利差套利空间收窄,加工融资政策等因素的不明朗,融资铜鼎盛时期一去不复返,铜价运行将向基本面靠拢。

  价格预计:2015年铜价重心仍将下移。具体来看,预计国际市场吨铜价格主要波动区间为5200-6700美元,国内在3.75-4.82万元。摩根大通预期2015年铜均价将下滑12%,至每吨6008美元,相对于人民币价格为43500元。

  量价预测:预计2015年我市再生金属企业实际进口量同比下降8%,约为64-68万吨,再生资源进口综合价格约下滑10%,清远港如果成功开通南沙仓单分拨,外地进口数据将进一步回流回本地,预计增加5%-8%,按上年进口6.7亿美元的基数计算,预计全年进口金额5.88亿美元,与2014年相差0.82亿美元。

  清远市金属行业商会

  二○一五年五月十三日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