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国家补贴旧家电拆解企业 昆明苦盼“资格证”

2012-07-09 11:28 编辑人:
  一台25寸彩电,商贩收旧价是30元,本土回收企业给出的是70元,国家可以补贴85元。看似“划算”的生意,却因为一纸“资格证” 阻隔,让回收企业仍处于难关当中。

  一台25寸彩电,商贩收旧价是30元,本土回收企业给出的是70元,国家可以补贴85元。看似“划算”的生意,却因为一纸“资格证” 阻隔,让回收企业仍处于难关当中。

  近日,一则有关家电拆解企业的利好消息一出,着实给很多城市的拆解企业带来了动力,然而昆明的家电拆解企业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一个迟迟未到的资格证让他们在利好的消息下显得尤为尴尬。

  证书阻隔昆企领补贴

  由于以旧换新期间的废旧家电早在今年5月10日消化完毕,从5月10日至今,云南华再新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直处于停工状态。虽然《办法》实施,将为“绿色”生产线的再度运转注入强心针,但没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证》(下称资格证),国家发放的补贴也将和他们无缘。

  云南华再新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宏介绍,担心收旧的家电一下被拆完,从今年初,拆解线就已经从原先运转的三条线缩减为一条线,尽管这样,今年5月10日最后的旧家电也全部拆解完毕。目前,所有拆解线都处于停工状态。虽然6月21日,通过多处联系,把昆明市海关要处理的70台贴牌电视机运到公司拆解,但这70台电视机不到半小时也就拆解完了。原先有着68人的工厂,从今年2月份就裁得只剩下36人。

  说起此次实施的《办法》张志宏显得有些尴尬。“这个补贴首先得具备有资格证的企业才可以,此外还得通过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专家组的考察验收,才能发放补贴。云南有两家拆解企业,但都没拿到资格证。为此,专家组并未来到云南考察。而关于这个资格证,我们去年7月份就已递交申请,今年3月份开始被受理,但由于云南省的验收标准高于其他城市,加之每个环节都需要多加单位的配合,为此在周期上也会走得慢些。如果一切走得顺利的话,估计今年7月底,我们能拿到资格证,如果不顺利的话就是未知数了。”张志宏说。

  旧家电多运到省外

  和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已经得到补贴,为此,贵州省的收旧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云南,而很多云南的收旧小商贩也更愿意将旧家电运到省外。

  一台25寸彩电,二道贩子收旧价是30元,但云南华再新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给出的最高收旧价是70元,国家对于拆解彩电的补贴费用是85元一台。“有了补贴的力度,自然其他城市的拆解企业收旧的费用就会增加,但我们现在没有补贴的扶持,70元已经是我们能出的最高价。小商贩也知道这个理,所以大多家电都被运到省外交易。”张志宏说。

  “我们有地、有设备、有技术的收不到货,那些没地、没技术、没设备,甚至还会污染环境的商贩却收到的货远远多于我们。此外,这些补贴,补来补去最终还会落到二道贩子手中,我们想想也很郁闷。”

  如果资格证到手,补贴也到位是否就能解决燃眉之急呢?张志宏给予的答案是,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创新发展,才能使得拆解企业渡过难关。

  家电以旧换新让拆解企业得以糊口,但应声结束后,全国的拆解企业都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现在实施的《办法》虽然让目前的窘境得以缓解,但谁知道之后的路会怎样。“在北京,政府就出了一个文件,让指定的政府部门将旧机交予拆解企业拆解。这样一来,拆解企业得以生存,而电子废弃物也得到妥善处理。我希望云南这边也能有这样的通知或文件,让我们这个朝阳产业得以走稳。”张志宏说。

  征收基金是否转嫁消费者?

  《办法》的实施对于拆解企业而言是好事,但对于厂家而言就未必了。每台7元到13元的征收基金要在如今大打价格战的时候自己消化,估计有点难,以电视每台征收13元的费用计算,每台电视的成本得增加5%。不过,目前昆明多家总代和卖场都未接到涨价令。

  美菱公司的一工作人员透露,他们今年在云南地区销售冰柜、冰箱、洗衣机的数量是10万台,那么以电冰箱12元/台、洗衣机7元/台征收的基金计算,征收的数额都在百万元以上。

  再以四川长虹每年卖电视800到900万台计算,缴纳基金将超过1亿元。

  业内人士介绍,要消化这些成本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企业内部消化,二是在终端产品售价上得到体现。但企业内部消化空间已不大,家电产品的价格将趋于稳定,而且之前低迷的家电市场也无力让企业再承担多余费用。估计面对这样的局势,厂家的价格调控会在旧款产品的降价速度上慢一些,降价力度小一些,但在新产品上市的定价上就会相对高一些。

  截至发稿前,美菱、海信的工作人员均表示未收到涨价通知。而苏宁电器、五星电器、昆百大家电也表示未接到调价信息。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