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外行业动态 >

全球年产5亿吨电子垃圾 七成进入中国

2012-05-25 09:06 编辑人: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5亿吨电子垃圾,而其中72%进入中国。有专家建议,应该明确和统一概念,将废弃物一起纳入再生资源范畴,站在资源利用的高度处理这些问题,制定政策。

  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5亿吨电子垃圾,而其中72%进入中国。有专家建议,应该明确和统一概念,将废弃物一起纳入再生资源范畴,站在资源利用的高度处理这些问题,制定政策。

  据近日报道,离中关村不到3公里的北京后八家村,是北京废品的集散地。虽然村子本身已经被拆迁,但废品货场依然忙碌。

  业内人士称,《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2011年8月实施后,固废物的进口来源受到限制,总量有所减少。为了收取原料,现在已经有物资再生公司在后八家村蹲点收“料”。

  虽然目前进口固废在全国固废占多大比例的数字还不确切,但在许多如废塑料、《管理办法》出台前的电子废弃物的分类领域中,国内再生环节中有超过一半都来自于进口。

  从全球源源不断流向中国的各种固废,有时被当成污染之害的垃圾,有时被看作资源,有时干脆被做成生意。

  为洋垃圾正名

  中国再生资源交易网总监齐斌指出,“我得强调,固废和洋垃圾不是一回事。”

  通常被舆论以洋垃圾指责的进口固废也是如此,沿海电子垃圾拆解造成的潜在污染一直吸引着公众的高度关注

  洋垃圾是社会上的俗称,它有时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曾经表示,2010年中国废纸、废塑料、废五金、废钢铁、铝废碎料、铜废碎料等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实际进口达4,000多万吨。占国内回收量近30%。这中间还不包括统计口径不同遗漏的部分。

  目前中国国内各部委使用的名词也不同,环保部门称为“固体废物”,住建部门称之为“垃圾”,发改委在循环经济相关文件中使用“废弃物”一词,海关则是按具体货物名称,没有统称。

  “这其中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 中国环境学会固体废物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聂永丰称。按照法律,废料进口--即进口固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允许进口的固体废物,加工过程中没有毒害;第二类是限制进口,包括塑料、废五金等,循环利用过程中会释放有毒物质,需要环保部门的进口批文才能进口;第三类是禁止进口的,主要是废旧电脑、电池、手机、线路板、打印机等。

  第三类也被称为电子垃圾,因其回收不完整,且电子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害,所以历来成为舆论讨伐的焦点。“一般媒体反对的主要也是电子垃圾。”绿色和平组织污染防治项目主任赖芸说。

  不过在固体废物涵盖下,垃圾也会变身为再生资源。“中国一向有废品回收的传统,一来是因为中国人向来节俭,二来因为中国矿产资源缺乏。”聂永丰分析说。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刘强在一篇文章中称,大量使用再生资源作为工业原料,可替代部分矿产资源,比如使用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可节省大量成品矿石,使用废塑料可节省大量石油。

  中国再生资源交易网上,分门别类地列举了钢材、金属、塑料等众多再生资源品类,“电子废弃物中,也有可以回收的物资,主要以回收的产品分类。”齐斌称。

  半数来自进口

  聂永丰认为,国外资源丰富,所以一切丢弃物都称为垃圾,从环保理念出发,这也是早期进口固废拆解地遭到攻击的原因,但如果从资源角度衡量,则要复杂得多。

(责任编辑:再生分会)
本网凡注明出处为“《中国再生有色金属》”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2290313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再生有色金属》"。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读者参考,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本网站概不负任何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热点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